strategics

《孙子兵法导读》课复习题整理

一、 历史上记载和今天流传的《孙子兵法》各是多少篇? 《汉书•艺文志》记载82篇 流传的13篇 二、 《孙子兵法》有哪些重要版本? 魏武帝注孙子/最早注释本 十一家注孙子/最通俗易懂 武经七书本孙子兵法/最流行版本 银雀山汉墓竹简本/最早

三、 《孙子兵法》为什么受到中外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 东方重整体,重谋略,重胜负结局,忽略过程。西方重过程,重细节,战略思维相对不发达。 孙子兵法包含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论兵又不囿于兵的大战略的军事文化观念,它的思想可以涉及到除军事以外的政治,外交,经济以及企业管理,体育等各个方 面,因而各个领域的人们都会从孙子兵法中汲取它的思想) 四、 从《孙子兵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哪些特点? 论兵又不囿于兵的大战略的军事文化观 追求和平,最大限度地制止战争暴力的求善态度 尚智善谋、因情用兵的战法偏好

五、 什么是“五事七计”? 预测战争胜负,谋划战争全局,揭示出战争活动的特点是诡诈奇谲,精辟阐述了诡道制胜的基本原则 五事:道天地将法 其中将包括智信仁勇严 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以此知胜负

六、 “诡道十二法”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宗旨是什么? 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1摒弃了周朝礼制思想下的道德面纱, 2揭示出战争活动的特点是诡诈奇谲, 3精辟阐述了诡道制胜的基本原则,要求将帅们根据“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原则 ,靠欺敌误敌、示形动敌、避实击虚等诡诈战法来取胜

七、 从“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看战争消耗对现代战争的制约的影响。 战争旷日持久会造成国家财力的极大消耗 会加重人民的负担,造成社会动荡 会因国内空虚引发其他国家入侵 省财用,惜民力 这说明经济消耗很大;战争持久,对军事形势不利。战争打久了,军队在物质、精神方面都有根本的损耗,虽然可以采取各种办法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但由于伤亡逐渐增大而不断地招募兵员,以及武器装备大量耗损而不断地需要补充,使国家的人力、物力逐渐困难,人民的厌战情绪就会日趋强烈,士气日趋低落。战争持久,国家之间的关系会起变化 八、 从现代后勤保障的角度,评价孙子的“因粮于敌”思想。 “因粮于敌”是指在敌国境内作战时,就地补充军粮马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节省长途运输带来的巨大耗费,也可以借此削弱敌方的战争潜力和后勤补给能力,收取事半功倍之效。 现代战争中,由于战争的消耗越来越巨大,后勤保障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而孙子兵法提出的“因粮于敌”思想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美国在海湾战争中耗资600亿美元,伊拉克战争直接军费超过7000亿 战场补给能力和自助生存能力

九、 怎样理解中国古代兵学家提出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糜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国君不亲临战场很难了解战场态势、军事行政规律和军事权谋特点,如果在不知己的条件下指挥,会扰乱正常的军队战斗,甚至导致战斗失败。需要将能而君不御 不仅表现在从原则上给军人指明了解决服从命令与机断处置的矛盾冲突的途径,并使主体自身的道德自由和道德责任在互生的基础上达到了和谐统一。 不过话又说回来,军事永远不能脱离政治,国君干涉将领指挥军队很可能是对将领不放心,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桓温?)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需要军事指挥的艺术,更需要政治的艺术。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中《九变》篇,原文“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指出在前线带兵作战的将领,要根据战场上的时机情况做出各种判断,要精于变通,而不应拘泥于君臣关系。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是对当时君臣关系一定程度的否定。当然,这种否定是有限度的。它是给在外之将的一种放权。主旨在于赋予在外指挥之将以依据实情临机处事的权力,就其不唯上而唯实这一点说,它当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命题。 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不为君命所缚,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冲破了“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改革开放等重大决定,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十、 谈谈你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看法。【谋攻篇第三】 知彼比知己难,所以知彼在前 “知彼知己”能够“百战不殆”,并不能够“百战百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孙子兵法》中《谋攻》篇,原文是“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认为,兴兵作战是可以预知胜利的,这是必须以熟知下面五种情况为前提: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三军将帅同仇敌忾,上下同心;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防御松弛的军队;将帅有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总之,既了解敌方情况又深知己方状况,每次作战都不会处于险境,更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情况,只熟悉己方情况,打起仗来胜负各半,既可能打胜,也可能打败;既不了解敌方情况,又不熟悉己方情况,每次作战都会处于险境,一定要吃败仗。 孙子在其兵法“谋攻”篇中所提出的“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兵学思想,千百年来已被无数的人们运用到各个领域。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战场,同时也适用于商场政界。他强调了信息的重要性,深刻了解敌我双方,做到对敌我双方心中有数,最终到达百战不殆的目的。

十一、 结合《计》篇中的“将之五德”与《九变》篇的“将之五危”,谈谈孙子的将帅修养思想。 智信仁勇严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十分重视战场上将帅的功用,指出夫将者、国之辅也。将帅统领三军,他的一个命令,一个行动,不仅关系到三军将士的生死,还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百姓的存亡,因此,孙子极力主张将帅要有良好的个性修养,要有大将风度,要冷静沉稳,不急不躁,处变不惊,从容对敌。这是孙子“慎战”思想的具体体现。分别从正面和方面来提出要求 “将之五德”指的是智信仁勇严。智,是指善于随机应变,深知因事变通。信,是指赏罚分明。仁,爱护下属。勇,果敢而不迟疑徘徊。严,有威严。孙武把”智”放在五德的第一位,表明了他对指挥才能的重视。五德有着极为宽泛的社会伦理意义,是在更高的道德意义上赋予了一种敢于坚持功利原则的军事伦理内涵。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或忽视某一方面,都有损于塑造将帅完整的武德形象。但是其核心是仁,离开了这一核心,其它“四德”就有可能失去正面的伦理价值,就会变成“奸智”,“愚信”,“鲁勇”,“严酷”等。

“将之五危”指的是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可能会被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可能会被俘虏;急躁易怒则经不起刺激;廉洁好名则受不了侮辱;一味“爱民”则会因掩护居民而遭受烦扰。所以说将帅们不仅要注意培养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还要避免一些人格上的缺陷,不断可知这些缺点,时时警告自己,提醒自己。从“失当”角度提出了“五危”的道德戒律,五危前者为破,后者为立,破立结合,将帅之德乃可修之。

十二、 如何理解“恃吾有以待”与“无所不备,无所不寡”二者的本质区别?

“恃吾有以待”主动防御,积极防御讲的是应敌制变的策略,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袭我,而要依靠自己随时应付敌来的充分准备;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薄弱在准备御敌之前,我们要兼权利害,熟计得失,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最好部署,因而这种部署是主动地。“无所不备,无所不寡”是被动防御,消极防御在被别人牵动的情况下,部分轻重缓急,处处防御也就处处薄弱,被动的在不同的地段布置兵力,结果逸者变劳,饱者变饥,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十三、 谈谈对“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思想的理解。【行军篇第九】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正反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孙武的辩证思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孙子在如何治军这一问题上强调要文武兼施、刑赏并重。“文”的手段,在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的同时,还包括爱护士卒和奖赏士卒。但是,孙子在强调要“视卒若爱子”(《地形篇》)的同时,还告诫:“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但却不能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言下之意是,对士卒不能放纵。“武”的手段,以军纪军法(惩罚直至杀头)约束士卒,使士卒畏服,但孙子同时又指出:将帅在士卒亲近归附之前,就贸然处罚士卒,士卒就不会顺服,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用来打仗的。言下之意是:使用“武”的手段,要掌握住分寸。孙子文武兼治、刑赏并重的治军原则就是在这些情况下制定出来的。不过,无论是“文”还是“武”,或者“文武”结合,目的只有一个:让士卒们去拼命作战 十四、 怎样理解“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篇第十】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战地的形势,有的就利于作战,有的就不利于作战。要想利用地形,辅助作战,一定先要明了战地的形势,以便开进、展开、攻击、防御时,借以立胜。地形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因素。 但是地形不过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它需要我们一方面要正确地了解和判断敌情,以求克敌制胜;另一方面要准确地计算地形的险易远近,以便对军队的开进、机动和部署,阵地的选择、使用和伪装作出正确的抉择,从而把敌情分析与地形利用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怎么去利用地形变成了关键。在军事上,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优势;这说明,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外因是辅助因子。举例子改革开放 十五、 为什么将领要具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优秀品质? 将领如果进为求名,当从战争的道理上看,必然会失败,就是国君说一定要打,他就会为了邀功而采取进攻。但这必然会失败。将领如果为了避罪,当从战争的道理上看,必然会胜利,就是国君说不要打,他就会不进攻而丧打败敌人的机会。“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的美德,这样才是算是个真正的“知兵者”,才能够“动而不迷,举而不穷”,避败道而打胜仗 战场的客观实际而非国君的主观喜好 十六、 如何认识“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大凡在敌国境内作战,越是深入腹地,士兵取胜的意志便越是专一,军心愈加稳固;相反,进入敌境越浅,军心便越容易涣散 这句话的意思是越是深入敌境,士兵的斗志就越高,战斗的意志就越强。这时在丰饶的原野上要掠取粮草,使全军得到足够的给养;谨慎休养战士,勿使疲劳;提高士气,积蓄力量,部署战斗,巧设计谋,使敌人不可揣测。然后把队伍投放到别无去处的地方,就是牺牲也不会逃跑;却又求死不得,所以战士都愿意尽力。因为战士的心理过于陷入险地,就转而不恐惧;别无去处,团结就转而巩固;深入重地,胆量就转而壮大;形势危迫不得不战,就转而悉力以斗。因此,这种军队不行整饬却都知道戒备,不待严责却都自愿出力,不待约束却都能亲爱互助,不待命令却都能信从不违,禁止迷信和谣言,以免摇惑军心,削弱斗志。这样一来,战士至死也不会开小差。 十七、 谈谈在现代战争中“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理论意义。 所以说兵法的道理,在于周详了解敌人的意向,知己知彼,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一点,才能做到千里杀将,这就是以技巧成功击败敌人啊 它是讲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一旦有机会就集中兵力大败敌人,擒杀将领,但这里把握时机,抓住突破口是关键,就如孙子所说“巧能成事”,“巧”是题眼!战争是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的力量的较量,在狼烟滚滚的战场上,战争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在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力量占绝对优势的一方,在某一局部地区、某一特定天时之下、某一个时刻,它的“优势”也可能转化为劣势;反之,即使是人力、物力、财力都完全处于劣势的一方,只要军队的统帅运筹得当,他就可以利用特定的天时、地利和时间在局部上变劣势为优势,从而改变整个战局的形势。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关键在于是否能把握住时机、抓住时机,从而,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乘机而入,以石击卵,赢得胜利。因此,当我方在总体处于劣势时,要在局部找优势,集中兵力,攻击一处。 十八、 如何正确理解孙子“胜可知而不可为”的思想? 胜利与否可以由我们来推导,但是决定胜利的因素却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验证了中国的古训,尽人事听天命。这是朴素辩证法在军事思想中的体现。 孙子的这种思想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提出“胜可知”,坚持了“可知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人可以知道军事胜利的途径,并可以据此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争取胜利,驳斥了不可知论和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这在迷信盛行的春秋时期有着积极、进步的意义。另一方面,指出了“不可为”,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事物是变化”的观点,强调了战场上变化多端的客观条件对人争取胜利这一主观努力的制约作用,人们不可能完全按照主观意志“创造”胜利,驳斥了高估主观作用,不顾客观实际的唯心思想。两者构成了我们在战场上分析如何取得胜利的前提。

十九、 谈谈对“奇正相生”的理解。 “奇”与“正”是一对哲学范畴。“正指的是正常;“奇”指的是异常。“奇”与“正”相辅相成,能互相转化。奇正,人们通常认为常法为正,变法为奇。奇正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好像一支圆环是圆的,没有一处是它的头。正兵和奇兵是辩证的统一,是为将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法则,奇中有正,正中有奇,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 举例在军队部署上,担任正面进攻的部队为正,两侧偷袭的为奇;担任守备的部队为正,机动部队为奇;担任钳制的部队为正,突击的部队为奇。在作战方式上,对阵交锋为正,迂回侧击为奇。在战争原则上,按照常规,运用一般原则的为正,按照特殊情况,灵活应变的为奇。 “奇正相生”的思想受到各派兵家的重视。其中孙武的后辈孙膑运用得得心应手。他主张以奇制胜,以神秘莫测的战法战胜常规战法。孙膑指挥的桂陵、马陵一战,就是以奇制胜的杰出范例。 二十、 怎样理解“势险”与“节短”的辩证关系? 述了战斗部署应该去谋取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用其制胜的道理,这种势就像可以漂起石头的激流,如同能快速捕杀鸟鲁的凶鹰恶鹫,相当于一触即发的张弦弓弩,具有不可抵挡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打击敌人,就能够以一当十,迅猛歼灭对方。 出自势篇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按照孙子的理解,“势险”相当于张满弓弩,它集中了强大的力量,是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而“节短”则像将射箭发射出去的扳机,它把握着运用力量转的距离、时机和节奏,是将力量转化为迅猛的手段。因此作战中,一方面要集中优势兵力,谋取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另一方面要让进攻的节奏紧、距离段、时机好,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两者是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关系。“势险”是“节短”的前提,是取得胜利的物质基础,没有不可抵挡的力量(“势险”),对这种力量迅猛有效的运用(“节短”)接无从谈起;节短是“势险”的目的,是在“势险”对距离进、节奏紧和时机好的准确把握,没有这种对强大力量的有效运用(“节短”),先前造势取得的的就失去了意义。两者构成了取得胜利的基本原则,有机的配合才能保证胜利。 举例:林彪的平型关大捷,刘伯承是神头岭大捷。这个自己想。

二十一、 如何看待孙子“求之于势”的思想? 胜败的关键要从战势上寻求,决不责成部属。所以能选择部属因势器使。因势使用人民战斗的人,如同转动木头、石头一样。木头、石头的性质,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方形的就停止,圆形的就滚动。所以善于因势使用人民战斗,如同转动圆石头从八千尺高的山上滚下来一样,这是指挥上所造成的一种大好的战势呀。 二十二、 为什么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制人而不制于人”? 兵法虽变幻诡譎(JUE、欺诈、玩弄手段),不可方物,但核其要旨,不外乎反复申明争取主动,陷敌被动,藉以达避实击虚,”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的。所以,一面教人邃(SUI)密神速,勿露真形于敌,一面叫人分化敌人,易寡为众,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意想不到,或疏忽警戒的防线,施行突袭,各个予以击破。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夺取胜利的保证。 二十三、 如何作到“形人而我无形”?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一、(精确而详审地去)估计敌情,以求推知它作战计划的得失。二、用诈术誑(kuang)诱敌人,(且看反应如何?以求)了解它动静的规律,三、察看敌人占据的地形,以求了解哪里是死地,哪里是活地。四、试行同敌人角力,以求了解哪儿兵力有余,哪儿兵力不足。 二十四、 谈谈你对“以迂为直”的理解。 以迂为直,其实简单的说就是选择阻力最小的方向实现自己的目的。迂指走远路,直走捷径。整句话的意思是隐藏行动目的,避开敌方阻截,故意走远路,在敌方防守薄弱处发起攻击。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到同敌人对阵,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争取了先机,才能使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使敌人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则是争取先机的条件。“迂直”谋略是一种辩证的“进道若退”之术。这告诉我们在具有对抗性质的领域里,分析问题,制定决策,不仅要用顺向思维方法,而且还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方法,要全局在胸,把着眼点放在长远的、有关全局的最终利益上。从相反中求相成”。声东往往是为了击西,屈膝往往是为了求伸,今日的联合可能旨在明日的吞并,空间上的让步意在时间上的争取,为了更好的一跃有时需要后退数步。而“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事谋略思想的精义即在于此。 二十五、 《孙子兵法》“夺气”与“夺心”的现代理论价值是什么? “夺心”思想的现代价值是什么?夺气,指的是使敌人疲惫沮丧、锐气挫伤。夺:打击,挫伤。气:士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夺心,挫败将领的意志和理智。“攻心夺气”是孙子心理战的基本战法之一。在体育竞技中,”攻心夺气”就是通过对对手心理施加影响,使其情绪低落、全身无力、意志消沉、反应迟钝,难以发挥应有竞技水平的软性杀伤战术。在外交上,“攻心夺气”能使自己在谈判桌上,掌握主动地位,使谈判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总之,对于现代社会中各种对抗性的竞争中,当双方处于一种僵直持久相持的阶段是,士气意志成了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在这时,如何攻心夺气显得尤为重要 二十六、 怎样理解《孙子兵法》的战后“修功”思想?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保证胜利,巩固胜利。西方军事理论把 战争看做政治斗争的最后手段,既然是最后手段,那么只要取得胜利政治斗争的目的就达到了,就行了。孙子兵法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取得胜利,这个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巩固胜利,即使取得了胜利却没有有效地巩固胜利也是很不好的。因此把战后修功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举例,美国进攻伊拉克。

二十七、 如何理解孙子的“安国全军”的慎战观? 孙子在火攻篇讲到,国君不能仅凭怨怒而发动战争,将军不能仅凭愤怒而开战。因为战争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命与财产。怒可以转喜,愠可以复悦,但国家灭亡了是不能复存,人死了不能复生。因而,我们只有从敌人那获得利益才发动战争。孙武在本篇结尾部分谈到了要慎重启战的问题。如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 ”,这对于战争的决策者无疑是有益的告戒。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二十八、 什么叫“五间”?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者也。   生间者,反报也。 二十九、 为什么现代高科技侦察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以人为间”? 现代高科技侦察手段只是物,是外因。对于敌我双方而言,再高明的侦察手段,敌我同样可以使用,因而在间的方面,争夺的焦点依然是人。孙武指出,派出间谍进行战略侦察,是一项十分机密的工作。因此对谍报人员要特殊看待,在感情上要特别亲近,”三军之亲,莫亲于间”;在奖励上要特别优厚,”赏莫于间”;在使用上要特别信任,”事莫密于间”。而要能做到这些,掌管和使用间谍的人,必须有超人的智慧,仁义的胸怀,善于分析的头脑,所谓”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用间,只有通过亲密的信任的,聪明谨慎的人才能充分利用高科技侦察手段,从敌人那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