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结构主义”是个啥?从一代宗师到被亲儿子“弑父”,一部你看得懂的20世纪思想圈宫斗大戏
嘿,各位知友,刷累了国际新闻和明星八卦,想不想来点刺激的?
今天咱们不聊别的,就聊一个听起来巨高大上,但其实跟你家棋盘、你看的美剧都有关系的东西——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
你可能在某个文艺青年的嘴里听过它,也可能在某本看不懂的书里见过它。感觉它就像个武林传说,人人都说它牛,但谁也说不清它牛在哪。
别怕,今天我就给你捋一捋,这门“绝世武功”是如何开宗立派,又是如何被自家“太子党”们群起攻之,最后演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的游戏”。
准备好瓜子板凳,开讲!
第一幕:创世纪——那个叫索绪尔的男人,他来了!
咱们故事的开端,得从一位“扫地僧”级别的大神说起。他叫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是个瑞士语言学家。
这位哥们生前巨低调,没想到死后凭着一本学生整理的课堂笔记《普通语言学教程》,直接给20世纪思想圈扔下了一颗核弹。
他的核心思想,用大白话说就三板斧,但招招致命:
第一板斧:你看的不是词,是“游戏规则手册”!
索绪尔说,语言这玩意儿,咱们不能光看一个个孤立的词(比如你说话,这叫“言语”Parole),更要看背后那套隐藏的、大家默认遵守的语法和规则系统(这叫“语言”Langue)。
好比下棋:你拱卒、跳马,这是你的“言-语”。但你为啥不能让兵横着走?为啥马要走日字?因为有一本看不见的“游戏规则手册”(Langue)在约束你。结构主义要研究的,就是这本手册!
第二板斧:你妈为什么是你妈?不,是因为她不是你爸!
这是最颠覆的一点。索绪-尔认为,一个东西的意义,不在于它本身是啥,而在于它在整个系统里“不是”啥。
再拿象棋举例:一个木头做的“兵”,它凭什么是“兵”?不是因为它材质好,而是因为棋盘上规定了,它不是“将”,也不是“车”,更不是“马”。它的身份和价值,完全由它和其他棋子的关系和差异决定。
同样,“红色”之所以是红色,仅仅因为它不是“绿色”、不是“蓝色”。
第三板斧:“狗”这个词,它真的不会叫。
词语(能指)和它代表的概念(所指)之间,没半毛钱天然关系,纯粹是老祖宗们“约定俗成”的。英文叫 dog,中文叫狗,都是随便取的代号。
这三板斧下来,直接把传统思想干懵了。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万事万物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质,而在于它在整个“结构”网络中的位置和关系!
这套方法论,就是结构主义的“九阳神功”总纲。
第二幕:开宗立派——结构主义有限公司(Structo Inc.)高调上市!
索绪尔提供了“独门秘方”后,一群法国的天才把它包装成产品,成立了“结构主义有限公司”,业务范围迅速从语言学扩张到人类学、心理学、文学等所有领域。公司搞得风生水起!
公司CEO兼金牌产品经理: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évi-Strauss)
- 业务领域:人类学。
- 核心产品:他跑到亚马逊丛林里,研究原始部落的神话和亲属关系,然后宣布:“我破译了人类心智的源代码!”
- 产品逻辑:他说,所有纷繁复杂的神话,底层逻辑都是一套简单的“二元对立”程序,比如 生/熟、男/女、自然/文化。全世界的老祖宗,原来脑子里都在玩“是/否”二进制填空题。
各部门核心VP:
- 精神分析部总监,拉康 (Jacques Lacan):他拿着这套理论去升级弗洛伊德,发表了惊人言论:“你的无意识,结构就像一门外语,而且你还忘了词典在哪。”
- 文化评论部总监,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这位更是个狠人。他能看着一盘意大利面,给你分析出法国民族性的神话;看着一场摔跤比赛,给你揭示善与恶的戏剧结构。在他眼里,万物皆是符号,万物皆可盘。
这帮人雄心勃勃,他们觉得找到了解释人类一切行为的“科学”钥匙。那感觉,就像物理学家找到了“大一统理论”一样。他们要做的,就是忽略掉“人”这个充满变数的情感动物,去寻找背后那个冰冷、永恒、支配一切的“结构”。
第三幕:权力的游戏——太子们拔剑,“弑父”上演!
正当“结构主义公司”如日中天,准备一统江湖的时候,内部出问题了。
最早跟着打天下的一批“太子党”,突然觉得这套理论不对劲。他们开始发问,问的问题个个扎心:
“喂,你们说的‘结构’这么稳定,像个铁笼子,那历史、变化、和我们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去哪了?” “这个‘棋盘’和‘规则’,听起来很牛,但到底是谁创造的?是不是本身就充满了偏见和权力?”
紧接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内部革命”开始了。领头闹事的,很多就是当年公司的核心骨干。这就是后来人说的——后结构主义 (Post-structuralism)。
首席“叛逆者”: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 外号:结构主义大厦的“首席拆迁官”。
- 独门绝技:解构 (Deconstruction)。他不是要把大厦夷为平地,而是像个最顶级的结构工程师,告诉你这栋楼哪根柱子是虚的,哪块砖头有问题,地基下面全是流沙。
- 核心理论:“意义?别逗了。意义就像地平线,你永远在追,但永远到不了。”他发明了一个词叫“延异” (Différance),意思就是意义永远在延迟、在差异中不断溜走。你以为抓住了A,其实A的意义指向了B,B又指向了C……像个无底洞。
“倒戈”的公司元老:福柯和巴特
- 我们前面提到的福柯和巴特,一看风向不对,也纷纷跳反。
- 福柯 不再聊什么静态的知识结构了,他开始研究“权力”这东西是怎么通过话语、知识、规训(比如监狱和学校)来塑造我们的,连我们的身体和欲望都不放过。
- 巴特 也宣布“作者已死”,一本书写出来,意思就不是作者说了算了,而是由千千万万的读者在阅读中创造的。
于是,结构主义那座看起来坚不可摧的金色大厦,被这群曾经的“自家人”从内部拆解得七零八落。
剧终总结:所以,我们今天该怎么看这场大戏?
故事讲完了,可能你有点晕。咱们用个简单比喻收个尾:
- 结构主义说:“别慌,我给你一张高清、精准、永不更新的宇宙终极藏宝图。世界的意义和规则都在上面,按图索骥就行。”
- 后结构主义说:“老铁,清醒点!首先,这张图是人画的,画图的人自己就有小九九(权力)。其次,这地图的墨水还没干,内容随时在变。最后,地壳本身还在运动呢……哪有什么终极宝藏,寻宝的过程本身就是全部的意义。”
【太长不看版】
- 结构主义:别问我是谁,问我跟别人的关系。万物背后皆有码。
- 后结构主义:别信那个码,码是人写的,而且还有bug。意义?意义永远在路上,你追不上。
虽然今天我们不再说自己是纯粹的“结构主义者”了,但它留下的遗产是巨大的。它教会了我们一件事:不要只看孤立的个体,要去思考它背后的整个系统、网络和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深深地刻入了我们分析文学、电影、社会现象,乃至看待自己的DNA里。
你看,一场思想圈的宫斗大戏,是不是也挺过瘾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