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阳明
1.1. “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1.2.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3. “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1.4. “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5. “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6.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7. 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8. “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1.9. 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10. “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1.11. 某人评论
很早就听人说王阳明有多牛,更有人把他誉为古往今来两个半“完人”之一,但是我始终没有动力去了解他,因为我担心又是一个成功学故事,听起来很好,然并卵。直到2016年下半年VR行业遭遇资本寒冬,魔镜做了拆分和裁员,媒体大幅唱衰VR时,也是我这次创业最痛苦的时候,我看了两本关于王阳明的书。一本是许葆云写的《王阳明》长篇小说,故事很精彩,剧情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合上书,我在想如果是我出生在一个极度黑暗的时代,皇帝昏庸,宦官当道,但我的志向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人生可能除了绝望就什么都不会有了。而王阳明却在经历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在龙场悟道,悟得了“致良知”。这让我想起了佛陀在菩提树下的顿悟,人可能必须经历极度痛苦的折磨,四处找不到出路,第六感才会被打开,才会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看破自己本能追求的虚假性,最终让思想境界上升一个层次。
另外一本书是秦家懿写的《王阳明》,主要讲王阳明的哲学。对我的启发除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之外,“多学无益”这一条对我的触动很大,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学习的看法。我之前很认同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不断的学各种知识,从各种现象里悟道理,我相信只要学的知识足够多,就可以有一天突然顿悟,彻底把所有知识打通,上升一个境界。我在2014年程苓峰私董会上分享过耗散结构对我的启发,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用耗散结构解决管理难题》。耗散结构是一个物理学定律,讲的是一个系统只要满足三个条件,就可以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层次有序到高层次有序进化,这三个条件是: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内部的非线性系统。这个物理学定律对我启发很大,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向的性格容易形成封闭系统,会导致熵增,最终的结果是走向热寂,也就是不再变化的固定状态。所以我从2014年以后疯狂的对外学习和交流,因为耗散结构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只要保持开放性,不让自己处于平衡态,随着接触的外部信息越多,自己就一定会不断升级。不可否认,不断向外看的确给我带来了一次很大的升级,但是从我学习投入产出比的角度看,疯狂学习的效率极低,学习了很多知识,为什么成为自己的知识却那么少呢?
我相信耗散结构的原理本身不会有错,那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从王阳明这里似乎找到了答案,他认为要成为圣人,根本不需要穷经皓首,苦读四书五经,只要一条“致良知”就够了,说话做事,时时刻刻都从这个原点出发即可。多学无益这个观点让我看到了我对耗散结构的误读,我只关注了前两个条件,就是开放系统和远离平衡态,但是却忽视了“非线性系统”,就是内部是否形成了一套相互作用的系统,任何一个信息进来是否有能力去消化,变成自己的。换句话说,就是必须在内部有一个“核”,这个内核会拣选信息,知道这个信息和系统内部其它知识之间的关系,知道这个信息如何自洽的融入到内部系统里。如果没有这个内核,就会陷入盲目学习,听到的知识没有与内核发生化学反应,知识永远是知识,和自己的内在系统无法融会贯通。
我学的那些知识,就像令狐冲体内的“八股真气”,它们各成体系,不仅不能相融,而且还会相互打架,譬如:谷歌说应该人性化管理,华为说应该军事化管理,到底应该听谁的?韩都衣舍的老板说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彻底颠覆了传统营销,而OPPO的老板说互联网时代营销的本质没有变,到底应该信谁的?做硬件产品应该走性价比路线,还是应该走品牌溢价的路线?仔细一想,感觉全乱了,好像在任何点上都有两套完全相反的理论,知识学多了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了很多选择困惑。于是我开始问自己:
1. 自己是否有稳固的思想内核?
2. 自己是否有坚信的理念,价值观,方法论?而且在反复实践?
3. 自己是否能把新知识整合到内部知识体系?
问完自己之后,浑身都是冷汗,才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硬盘,记录了很多别人的知识,但是自己并没有整合到一个体系内,而今天知识是最不值钱的,因为百度一搜就有成千上万的免费知识。我自己必须形成自己的内核,学会“易筋经”,把体内的“八股真气”融会贯通,才能为我所用,否则自己一定会被内耗到精疲力竭。
2. 其他
2.1 疑人偷斧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 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象是偷 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 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象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人生启示 遇到问题要调查研究再作出判断,绝对不能毫无根据地瞎猜疑。疑神疑鬼地瞎猜疑,往往会产生错觉。判断一个人也是如此,切忌以自己主观想象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 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领导在人才的应用上,常凭着主观意识去任命一个人,而不加以客观、公正的审核。感情用事是领导的大忌。对人对事,领导都不要先入为主,带上有色眼镜看人,更不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否则,公司就会失去很多优秀人才。